健康之友> 健康科普> 正文

浅谈婴幼儿贫血

发布时间:2024-03-14 作者:谷建平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量:67 [发表证书]

“健康”儿童贫血吗?

在儿童保健门诊做体检时,会碰到一类家长--体格评价为“健康”或者“超重”的婴幼儿,在体检后开具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时,会拒绝检查。问及原因,“我家孩子很健康,没生过病,长得也很好,不会贫血,不需要查血!”

为什么要重视婴幼儿贫血,因为婴幼儿贫血是儿童保健中最常见的、多由于喂养不当引起的、纠正喂养或补铁后能有效改善、并且危害较大的疾病或者缺铁状态。

接下来,先普及一下贫血的危害。

铁缺乏导致小儿出现面色苍白、食欲减退、疲劳乏力、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学习能力降低,同时免疫功能受损,可能引发消化系统问题,而孕早期贫血可能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和胎儿死亡。

体内铁缺乏表现为三个阶段:铁减少期,储存铁减少,血清铁蛋白下降;红细胞生产缺铁期,血清铁降低、铁结合力上升、游离原卟啉浓度升高;缺铁性贫血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容积下降,其中婴儿在2-3个月时可能出现生理性贫血,但在6个月龄时血红蛋白逐渐恢复至110g/L以上。

根据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或者红细胞数贫血可分为4度:血红蛋白从正常下限至90/L为轻度;90~60g/L为中度:60~30g/L为重度;<30g/L为极重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血红蛋白的低限值在6~59个月者为110g/L,血细胞比容为0.33,海拔每升高1000m,血红蛋白上升4%;低于此值为贫血。

我国小儿血液会议(1989年)建议:血红蛋白在新生儿期<145g/L,1~4个月<90g/L,4~6个月<100g/L为贫血[1]。

婴幼儿最常见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对铁剂治疗显著有效,尤其在2岁以内的婴幼儿中发病率最高,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童常见病之一。

简述一下病因:

胎儿主要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铁,尤其在孕后期每日摄入4mg,足月儿的铁储备可满足生后4~5个月的需要,而未成熟儿则容易发生缺铁。孕妇的严重缺铁、早产或双胎儿等情况可导致胎儿铁储减少。铁摄入不足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婴儿生长迅速,未成熟儿的体重和血红蛋白含量较高,若未及时补充富铁食物,容易引发缺铁。适当的铁摄入和及时补充富铁食物对婴幼儿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

发现贫血,积极治疗:

口服铁剂是治疗贫血儿童的主要方式,每日剂量为1~2mg/kg分2-3次餐间服用,总量不超过30mg。同时,配合维生素C以促进铁吸收。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血红蛋白值,确保正常后继续补充铁剂至少2个月,恢复机体铁储存水平。强调餐间服用可减轻胃肠道副作用。除口服铁剂外,病因治疗和一般治疗同样重要,根据病因和基础疾病采取相应措施。合理喂养和预防感染性疾病也是综合治疗的关键。

预防很重要:

在孕期,积极治疗失血性疾病可增加体内铁储备。孕妇应加强铁摄入,如猪肝、鸡血等,并在产检中定期检查血常规,尤其是妊娠晚期,以便及时治疗贫血。母乳喂养被提倡,因其高达49%的铁吸收利用率。对足月儿,纯母乳喂养的4~6个月儿童可适度补充铁。儿童生长发育阶段,每日铁摄入不超过15mg/kg,6个月起引入富铁食物,至少每日摄入4种辅食,包括动植物性食物。影响铁吸收的因素包括膳食中的铁形式、蛋白质食物促进吸收、维生素协助吸收,而铅、铬、锰过多摄入、植酸、丹宁等可能阻碍吸收。因此,家长应合理搭配食物,促进微量营养素铁吸收,预防铁缺乏下面列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铁高的食物,见表

表1 含铁较高的食物(mg/100g)[5]

食物

含量

食物

含量

食物

含量

荞麦(带皮)

10.1

黑木耳(干)

97.4

紫菜(干)

54.9

蛏子

33.6

鸭血(白鸭)

30.5

猪肝

22.6

河蚌

26.6

豆腐皮

13.9

芝麻酱

50.3

海参

13.2

虾米

11.0

蘑菇(干)

51.3

鸭肝

23.1

羊血

18.3

扁豆

19.2

总结
通过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婴幼儿养育者对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危害的认识,强调孕期

健康饮食、科学喂养、合理添加辅食以及定期儿童保健监测,可有效预防并及时治疗贫血,确保养育出一个健康宝宝!